在省发改委召开的
河南省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座谈会上的发言
河南省制药工业协会 郭荣贵
二〇一八年四月十日
尊敬的各位领导,各位同仁:
现在,我代表河南省制药工业协会,对我省生物医药行业现状作一个简单汇报和分析,并提几点建议,不当之处请指正。
一、二〇一七年和今年前两个月我省医药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
1、2017年河南省医药工业总产值2794亿元,同比增长15.2%。其中七大类分类在全国的比重以卫生材料为最高,占21.3%;其次是化学原料药,占比11.4%,化学药品制剂最低,占比3.4%;
2、2017年全省医药工业利润228亿元,同比增速为17.6%,高于全国医药工业增速,在全国排名第四。
3、2017年全省化学原料药产量32.64万吨,同比减少2.6%;中成药产量44.76万吨,同比增长8.3%。
4、2017年全省限额以上中西药品批发和零售增长15.8%,比全省国内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.2个百分点。
5、今年一至二月份,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,达11.4%,高于全省工业3.7个百分点。
二、我省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和不足
1、“多、小、弱”。全省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多,规模小,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全省共有生物医药企业299个(以取得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计),比原来的325家减少了26家。其中: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196家,原料药72家,化学药品制剂146家,中成药101家,中药饮片120家,医用气体36家,辅料24家,空心胶囊3家,特殊药品63家;在主板上市的企业有太龙,辅仁,羚锐、安图、华兰五家,在新三板上市的有西施兰、利欣,全宇,灵佑等,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,仅中药饮片和医用氧企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;即使在主板上市的五家企业总市值之和近740个亿,也占不到恒瑞制药一家的三分之一。
2、原料药生产在全国有一定优势,但受环保政策影响更大,呈现产量下降、价格上涨趋势。
国内一些原料药供应出现了垄断现象,价格暴涨,据某企业反映,由此一年增加成本8000多万元。
3、制剂技术落后,高科技含量的制剂技术没有明显突破,比如缓释、控释制剂,靶向给药、微囊、微丸等。到今年3月底,按批准文号计,我省有9477个药品上市,占全国的5.71%,这中间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片剂、胶囊剂、注射剂、大输液等。
4、创新药寥寥无几。新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,多数企业投入比不到1%。去年获得独家批文的只有两个品种,即新乡双鹭的来那度胺原料药和太康海恩的舒肤止痒酊。
5、重组、并购在我省生物医药企业中不断上演,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。
6、品牌知名度不高,除仲景宛西等企业品牌外,河南药品在本省医院终端和零售终端的占有率很低。
7、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不容乐观。去年以来有多家企业GMP证书被收回,成为质量高风险产业。目前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的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测,一旦写入2020版《药典》,将引发在中药饮片产业的大洗牌;据了解,对这项规定目前争议极大,认为他不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际。
三、政策因素对我省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和我们的建议
1、药品“一致性”评价和注射剂再评价的影响
一致性评价今年是关键性一年,根据国家局要求,进入基药的口服固体制剂(289目录)2018年必须完成一致性评价。省政府颁布了奖励政策,省辖市中新乡市也出了奖励政策,但这一块企业投资很大,有的小企业日子过得很艰难。一致性评价项目所需要的周期至少15个月,这意味着未开展评价的项目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一致性评价。
3607个产品正开展一致性评价,据估算一个品种需要600多万元,相关研发投入预计要花二三百个亿元。520版基药预计年销售规模市场为3500亿元,但是520基药包含不少中药大品种,其中过10亿的中药产品就有20个,对应规模约为590亿元。289目录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以下,200多亿元的投入金额基本就等于全年的毛利。但是,企业要花的研发投入不仅仅是一致性评价,还有工艺变更、注射剂再评价等。因此,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,抱团研发将会是大趋势。
从江苏、山西、浙江和安徽四省所公布的拟放弃一致性评价清单看,共计1500个生产批文,其中878个生产批文属于289目录,622个生产批文属于非289目录。具体企业放弃批文数将近50%。预计我省放弃比例会更高。
据统计,到目前为止,国家总局共公布两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22个品规,我省没有一个。第三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预测有7个,国家总局很快就会公布,不出意外的话,这里面我省还是一个也没有。
对放弃一致性评价的品种,要一分为二看待,我们认为越多批文数被放弃的产品,就越有可能成为短缺药品,这一点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。
国家即将开展的注射剂再评价,对企业也将造成巨大压力。
2、“两票制”政策的影响开始显现,对流通企业杀伤力大,对制药企业间接影响偏负面
去年底试点市漯河、焦作、濮阳等已经开始“两票制”,有的至今也没有捋顺。从3月份开始,全省开始进入过渡期,6月份全面实施。“两票制”将改变现有的医药生产流通格局,对多年来总代理制,品种大包制的营销模式将带来巨大冲击;底价开票变成高开票,佣金制或CSO成为一种选择,制药企业费用将大大提高,税务风险剧增。同时涉及到营销队伍,营销渠道的重构,这个将有一个比较长的阵痛期。
在实施“两票制”过程中,地方保护主义开始抬头,一些市提高门槛,有的直接规定只有本市流通企业才可以配送,我们认为这不符合“两票制”的精神,也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,直接影响了制药企业的选择余地。为此我们提两点建议:
一是请求省里进一步明确:只要企业持有GSP证书,只要符合两票的规定,政府部门就不要再人为设立门槛,适当限制医院的权限,主要由市场决定。
二是对临床需要但用量小,进货比较琐碎的品种,不要受两票制限制,避免出现短缺药品。
“两票制”是否能解决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?是不是牵住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牛鼻子?存疑。我们更赞成卫健委主任马晓伟的观点:分级诊疗,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才是医保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。
鉴于医药生产流通环节已将高度市场化,我们建议在医院药品采购环节进行改革,思路是:“政府主导,贴息贷款,封闭运作,第三方平台招标,区别账期价格”。具体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医院的用药结构和用药量,合理确定每一个公立医院的合理资金额度,银行贷款支持,财政贴息,采购资金专款专用,封闭运行,由第三方平台招标,根据每一个医院账期不同(最长不超过3个月)确定不同采购价格,医院对采购药品质量,包括损失承担责任。这样可以在保证供应同时,有效降低药品价格,有效减少行业不正之风的发生。
3、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,而且有进一步趋于严重之势
在当前去杠杆的大形势下,现在好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,很难从银行贷到款,即使出力费劲搞到贷款,也是保理性质,只能救急,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“两票制”全面铺开实施后,能走多远?取决于一个钱字:药厂和配送公司有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生产供应?医院能不能按时回款?这是关键所在。像过去招投标时说好的回款期,基本上是说了不算。
4、环保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影响较大
这几年,环保对生物制药影响很大,特别是去年冬季的全省性限产停产,原料药生产企业全部停产。我们支持政府实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,但建议不要一刀切,对污染不大的制剂企业或车间,一般不要限产或停产,以保证临床和市场需要。同时我们也倡议生物制药企业要强化环保意识,变被动抓环保为主动抓环保,还自己和下一代一个蓝天,一渠(河)绿水,一座青山,也尽到企业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要。
5、医保支付改革对广大患者是好事,短期看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偏负面
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组建,医保控费将是2018年医改的第一重头戏。最近以来辅助用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,医生开具处方很谨慎,医保部门查的也极为严格。这一部分往往是企业利润比较大的品种,限制使用或退出医院后对企业营收和盈利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。
我省省属医院从4月2日起对用量大药品实行11个省(湖南、广西、天津、山东、甘肃、辽宁、江苏、山西、黑龙江、江西、青海)的联动价格,选最低价格执行;预计各市县公立医院也会很快跟进。据了解降价幅度15%左右,有的品种甚至更大:东北某知名药企的注射用阿奇霉素,原来20多元,这次降到了2.4元,比实际出厂价2.8元还低;另一个临床常用的心脑血管药由7.39元/支降到了5.18元/支,降了30%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现在相当多药品的出厂价不能真实反映药品价值,和药品价值严重背离,因为它没有包括资金成本和营销成本,这些成本现在都转移到了代理商头上。由于医院回款周期过长,一般在一年以上,半年回款的基本上都是六个月的承兑汇票,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,贴现利率为2.3到2.6个百分点(银行贴现在7个点左右),而且药品滞销了,到期了,配送商还需要承担退货报废损失。我们判断会有相当数量的药品退出医院终端。
药品降价对老百姓是好事,是不是越低越好呢?不一定。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竞相降价,造成短缺药品增加,长远看对老百姓是一种伤害。必须客观地、一分为二地看待药价问题。
6、减税政策对生物医药是一个大的利好
日前,国务院决定将制造业的增值税率由17%降为16%,据估算,我省生物制药行业每年将增加利润20多亿。国务院明确“仿制药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,减按15%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”,这对企业也是重大利好。
综合上述,以提高药品质量为抓手的药品一致性评价和注射剂再评价,实质上是生物制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,资金实力不够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,生物制药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。以医保控费为抓手的医保支付改革,实质是生物制药行业消费侧改革的重要举措,部分价格虚高的药品,将被挤掉水分;以“两票制”为主要形式的改革,实质上是以行政手段对生产流通环节的外科手术,在生产流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,这个效果会怎么样?
进入新时代,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的变革是深刻的,前所未有的。总起来就是八个字:前途光明,困难不小。生物医药是朝阳行业,但企业不一定是朝阳企业。
生物医药行业今后怎么干?
第一,创新,创新,还是创新。产品创新,技术创新!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永动机。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,重点就是仿制药的研发和一致性评价,以及开展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。
第二,坚定不移地走兼并重组的路子。兼并重组要以优质产能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为主线,不能盲目扩张。
第三,抓紧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的重构。
第四,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,这是一个永恒的主体,管理创新永远在路上。
第五,有条件的企业要以中药饮片为切入点,开展工业旅游项目,逐步培育中药饮片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。
我的汇报就到这里,谢谢!